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武汉汉正街,个

01:16

始自明成化初年的武汉汉正街以商业闻名于世,年来几经浮沉。

仅1.67平方公里、街巷纵横交错的汉正街,凭借“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阅尽人间烟火,积淀着“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记忆。

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典型一度被关停,作为“脏乱差”批发市场代表又差点被整体搬迁。如今,有年历史的汉正老街今年8月将整饬一新,全新的汉正街步行街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汉正街,这条蜚声中外的商业老街,一次次迭代破题,浴火重生,再度活力四射。

从历史烟云中走出

年11月,武汉市硚口区工商局在汉正街进行恢复、发展个体经济试点工作,核发了第一批共户小百货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年获评全国百名改革先锋的“盲侠”郑举选就是其中之一。

年出生的郑举选一生都和汉正街紧密联系着。他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在汉正街的老三镇市场做生意了。幼时,他因病导致满身“麻子”和双眼溃烂,由此有了“麻瞎”这个绰号。即便如此,他童年时就利用寒暑假挑担兜售小商品补贴家用,工作后,在销售岗位上业绩第一。

年,郑举选注册申办了人生第一个商业执照——“协记小摊小贩”,摊子摆在家门口。不过,年后,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作资本主义温床严格限制,汉正街陷入沉寂,郑举选为谋生只得偷偷经营。年,郑举选家被查抄出价值几万元货物,他因此失去人身自由一年半时间。牢房昏暗,双眼终于失明。他真害怕了:“宁可到垃圾堆里捡菜叶子吃,也不敢再经商了!”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他首批递交了申请,带着仅有的15元钱回到熟悉的汉正街,竹床一摆,又出摊了,“终于又能堂堂正正做生意了!”“两眼一抹黑”的郑举选,生意经却比谁都“看”得清。一分钱一根针,他一年能卖出1亿根;一角钱一粒的打火石,他一年能卖出2吨。堆积滞销的货物,到他手上就能盘活。在汉正街经营户中,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郑举选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商界传奇“盲侠”。

年,法国记者单刀直入向郑举选发问,“听说你很会做生意,那你赚了多少钱呢?”郑举选笑着说:“我就是传说中的百万富翁,我也希望当个百万富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想我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

历史浮沉中的汉正街就此站上了时代巅峰,从年首批核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年10年间,汉正街个体工商税费突破了千万元。汉正街成为“中国流通领域风向标”和“对内搞活典范”,获得了“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的赞誉,被誉为“天下第一街”。

观念变革

同郑举选一生离不开汉正街不同,王仁昌一直想要离开汉正街,“我从小就在汉正街长大,‘王润记纱号’的老板王裕卿,就是我父亲。我根本不想继承父母的生意,一心想的是跳出汉正街,跳出家庭,把身份洗‘清白’,没想到又被一脚踢回汉正街。”

“个人是被整个大时代裹挟着前行的。”王仁昌习惯用这句话开头谈自己的经历,年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他下过乡,当过教师,“文革”中蒙冤入狱。年获释,没有别的去处,只好向亲戚借了元钱,领个执照,回汉正街摆摊,成为当时汉正街上学历最高的商贩。

“我们家是有经商基因的,但是,从一个大学生到摆摊的商贩,没有挣扎是不可能的。当时社会上的顺口溜就是,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经商之初,身负元债务的王仁昌没有进货渠道,只能替人代销,靠着第一个在汉正街卖伞赚到第一桶金。20多年汉正街商战中,王仁昌更通过倒腾腈纶绒童装写就巅峰之笔。这一仗,让王仁昌在短短半个月里纯进账60万元,成为当时汉正街上现实版的“小船秤大象”。

当年,武汉市针织品批发部处理了一批货给车站路百货公司,百货公司到汉正街找买主,手中只有10万元流动资金的王仁昌看中了其中不被人注意的腈纶薄绒童装,其利润率保守算也能达到40%。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这批货的总价值有万元,当时全汉正街也找不出一个能用现金一口吃掉这批货的人,更不可能指望国有资产赊给个体户销售再结款。

经过一番筹划,王仁昌找到了路子:支付8万元押金作为货品利息,签下全部童装,并保证一个月内销完结账。如果逾期未销完,8万元即是违约金。但是,车站路百货公司要求同时抵押一张万元的承兑支票。王仁昌找到了当时恒大百货的主任,承诺事成后给予恒大百货3%的资金占用费。有利可图的恒大百货同意了。

在今天看来,这种金融担保和操作手法已属“小儿科”。但在当初的经济环境下,王仁昌弯了几道弯的商业路径具有开先河的意义。今天还有经济学者认为,这是武汉资本运营的“开山之作”。

头脑聪明的王仁昌,上世纪90年代初,生意如日中天:“商战”案例,被搬上了大学课堂;他批发的货,用汉正街商贩的话说,闭着眼睛买进来都能挣钱。

后来,王仁昌和弟弟一起再次转型,如今,他们的木材生意已经走向全球。“这就是汉正街的精神,汉正街的商人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商贩,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据此,他创作了小说《风流巨贾》,是对汉正街商贩们的真实写照,“我要理直气壮地为个体经济正名!”《风流巨贾》后来成为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解汉正街的央视黄金档电视剧《汉正街》。

“买全球、卖全球”

如今,人流如织的汉正街已不见了昔日商户依道而兴的景象,路边时尚的高楼大厦正一步一步取代曾经门店鳞次栉比的汉正街,转移到商厦里,让今年77岁的王仁昌感觉,汉正街变了样。

“汉正街的每一步,因为有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品格,才能一直挺立潮头。”硚口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汉正街工委书记胡亚非表示。

当王仁昌靠一把雨伞掘到第一桶金的时候,这把雨伞破解的小商品和大百货之争,颠覆了当时的商品经济模式,“汉正街起初的定位就是小百货,不许卖大商品。”时任硚口区工商局副局长的任正运说,那时可以卖童装,但不能卖衬衣;可以卖扣子型电池,但不能卖计算器。“当时个体经营户不能搞批发,不能搞长途贩运,价格不能浮动,为了改革实行宽松政策,批发改成批量销售,长途贩运改成长途运销,价格改成随行就市、优质优价。”任正运回忆。

随着个体户们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汉正街打开了传统商业模式一个又一个缺口。时任武汉市工商局局长金邦和带队蹲点汉正街,10多天“解剖麻雀”得出一个结论:开放市场利大于弊。

汉正街现象很快引起社会各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yf/113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