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江城千万人口,与湿地共生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二〇二二年六月,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武汉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迄今为止,拥有这一称号的城市,全球有四十三个,它代表着一个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最高国际成就。武汉,还有其更独特的一面,它是“国际湿地城市”中,唯一的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也是第一个承办国际湿地大会的“国际湿地城市”。

武汉的富足与美好,由湿地馈赠,与湿地共荣。但比起总结过去成就,“国际湿地城市”这个称号以及即将向全球发出的湿地保护《武汉宣言》,更多是以发展眼光看未来。它让人充满了期待和想象:当中国湿地保护走向世界后,人、城市、湿地,会有怎样实现和谐相处的更多中国探索和武汉故事呢?

■过去时

武汉是湿地孕育的璀璨明珠

作为地理学术语,“湿地”是个年轻的词汇。

英文单词“wetland”,最早是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展湿地清查和编目时使用的。其后,年2月,加拿大等36个国家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第一次对“湿地”给出了国际公认的定义。而中国,年加入《湿地公约》以后,这个词才开始逐渐地被广泛应用。

湿地是什么?

湿地是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天然或人工的、常年或季节性的水体,还包括了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有关数据表明,湿地在地球表面所占的面积仅为6%,却为地球上约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在武汉,湿地是穿城而过、汇于龟山之北的长江与汉江,是条纵横交织的河流,是个星罗棋布的湖泊,是池塘、是沼泽、是水库……

一个年轻的词汇,指代的却是古老的事物。武汉与湿地的缘分,有多久远呢?

先秦古籍《山海经》,记录了大荒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活动,勾勒了上古时期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状态。《山海经》的“海”,所指并非现代意义的海,而是古云梦大泽。古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典出《山海经》对九头凤的记载。年前的古云梦泽,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在岁月长河里由茫茫一片碎裂为“千湖之省”和“百湖之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员、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在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研究》中分析,肥沃的江汉平原为典型的洪泛冲积平原,也就是典型的湿地。他认为,古云梦泽所在地,不只是夏商文化南下长江后的盘龙城文化发源地,也是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的发源地。他还推测,“九头鸟”传说,很有可能是古人基于某种湿地水鸟的衍生想象。

湿地孕育了武汉,赋予武汉丰沃的资源和蓬勃的生机。从“气吞云梦”“江汉门户”“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至张之洞筑堤,汉口因水勃兴,武汉成为“九省通衢”的全国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

湿地滋养了武汉,塑造出武汉独特的城市个性与人文精神。长江边的地标黄鹤楼,沉淀了这千百年的精神。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们,临江登楼,望江山如画,念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感过“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叹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进行时

武汉开创了系列湿地保护担当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武汉在大时代的浪潮里搏击,湿地生态保护曾落后于经济发展。但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号召下,武汉最终大步走出了自己的生态发展道路。

在湿地保护上,敢为人先的大武汉,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之举。年,《武汉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通过,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组织专家,用时3年摸清武汉湿地家底。年3月,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出台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此后,又相继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武汉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为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为解决人鸟矛盾,年10月,《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炉,这是全国第一个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说来也巧,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的《秦简·田律》,也诞生在此地,它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部多年前的战国法令,涉及农田林牧渔粮各项,它规定,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为肥料,不准采食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与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鸟兽陷阱和纲罟;待到七月万物生长繁茂、种群充裕后,这一禁令方获解除。

在人与自然漫长的相处过程中,从自然中取用资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条件。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取之有度的中国智慧,阐述了更自律、更清醒、更智慧的大道。这一生态文明思想,从《田律》延续到今日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一脉相承。

湿地重塑了武汉。经历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后,武汉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历史中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武汉市的湿地面积为16.2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9%,这一比值,为世界平均比值的3倍。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武汉拥有5处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71个湖泊公园,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这些基本数字,将武汉的未来生态城市形象清晰勾勒。

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认为,湿地资源不光具有“绿色(生态)价值”,更有“金色(经济)价值”,这已经是国际共识,湿地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他说:“武汉的发展基础和动力,时至今日仍与湿地密切相关。武汉做了一个示范,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也能处理好人、城市、湿地的关系,彼此和谐共生。”

■未来时

中国湿地保护从武汉走向世界

生态与发展,从来不对立。相反,它以无数的正例与反例,告诫着古往今来的人:和谐方可共生,共荣才能发展。

回望人类的漫长旅程,湿地从未缺席。从洞穴走向平原,由采集狩猎变为农耕畜牧,淡水充足而饮食有依,生活安乐而文明萌生。

在文明的印记里,有湿地慷慨的馈赠,那是尼罗河畔的巍巍金字塔,那是黄河流域的悠悠古陶器;有湿地悲伤的哭泣,那是玛雅人的干旱来袭,那是楼兰人的绿洲消失;还有湿地咆哮的震怒,那是良渚文明的滔天洪水,那是诺亚方舟的救世传说……

当人类以光年为尺度,望向浩渺宇宙,找寻新的文明生发地,淡水踪迹,排在第一。这何尝不是在亿万星辰里,找寻湿地?

生态兴而文明兴,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

从历史回归眼前,武汉东湖可作实例。雷光春评价:“曾经的东湖非常美,是武汉的生产、生活、科研等聚合地。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无序开发,东湖湿地环境遭到破坏,颓败随之显现。再看保护之后的东湖,以城市绿心涅槃重生,不仅重新成为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还是市民游客涤荡身心的好去处;以生态聚合科技与人才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更是武汉经济腾飞的中心。”

东湖正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会场,雷光春认为,武汉国际湿地大会的召开,世界目光聚焦武汉,真正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走向世界,“从十八大延续至二十大的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使得中国在湿地保护政策法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我们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中国故事,已然是世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不可忽视、可圈可点的重要部分”。

文/黄亚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yf/100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