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
今日要闻
综合医讯+
截至-10-:37
全国数据统计新型冠状病毒累计确诊例,境外输入确诊例,无症状感染者例,死亡人数例,治愈人数例。
境外疫情:累计确诊例,治愈人数例,死亡人数例。
以下是综合医讯。
1、中国以外疫情简报
截至北京时间10月14日6时30分,与前一日相比,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死亡病例例。中国以外新增确诊病例逾30万例,累计确诊病例逾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万例。英国为新冠疫苗招募非白人志愿者;葡萄牙球星C罗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印度政府寄望年推新冠疫苗。(人民日报海外网)
2、关于做好重点品种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公告
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做好重点品种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公告》。公告提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落实全过程药品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化追溯系统,收集全过程追溯信息,于12月31日之前,基本实现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等重点品种可追溯。(国家药监局)
3、药品集采改革成效显著,为医保基金节省亿元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展三批集采,涉及个药品品种,药价平均降幅54%。其中,第三批集采中选结果已于8月20日产生,将于11月落地实施。据国家医保局测算,对于三批集采的个品种,按报销比例60%计算,可为患者节省亿元,同时也为医保基金节省亿元。其中,治疗乙肝的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两种药物年治疗费用从年的约2万元和元降低至70元左右,受到世卫组织高度评价。(光明日报)
4、国家药监局到鄂调研疫苗药品监管
13日,国家药监局来鄂现场办公并调研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改革,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要“打基础、管长远”,不断充实监管力量,加快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严防、严管、严控疫苗药品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湖北日报)
5、重庆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重庆卫健委近日出台《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旨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指导和规范重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按照《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按照《预案》要求,重庆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应急物资实物储备、采购储备、生产力储备和资金储备。(重庆日报)
6、安徽发布《药械白皮书》
12日,安徽药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年度)》(简称《药械白皮书》)。《药械白皮书》包括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概况、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的体制与制度保障等九个部分,详细说明省局综合运用检查、抽验、监测等监管手段,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对比,直观地反映了年度安徽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的状况。(安徽药监局)
7、我国试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
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指南》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明确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二明确养老服务管理要求,医养结合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心理支持、照护评估等方面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三明确医疗服务管理要求,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医疗康复服务管理、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传染病管理、用药管理、病历管理;四明确医养服务衔接管理要求;五明确运营管理要求;六加强安全管理。(国家卫健委)
8、红血栓、白血栓,哪种血栓更危险?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我们都知道血栓危险,相比起白血栓,红血栓的体积较大,更容易造成更大范围的血管堵塞,也更危险。一般来说,血栓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都有一定的关系。要想预防血栓,就从规律的健康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多喝水;勤锻炼;冬季注意防寒保暖;戒烟酒,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健康中国)
9、整形外科手术材料可用蓝色贻贝壳合成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工艺大学科研人员和国际合作团队,利用蓝色贻贝的贝壳合成了安全、抗菌性能高的整形外科手术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陶瓷》期刊上。科研团队用蓝色贻贝壳作为原料,使用微波合成法开发出快速生产含有镁粒子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研究人员在斑马鱼胚胎中测试了含有镁粒子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的毒性,证实该材料是无毒、安全的,完全可用于医学领域生产整形外科手术材料。(科技日报)
10、博雅辑因完成4.5亿元B轮融资,将继续推进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转化
近日,一家针对多种疾病加速药物研究并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企业「博雅辑因」已顺利完成4.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博雅辑因」是一家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商,通过整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和高通量遗传筛选,加速新药靶点研发和药物作用机制探索,促进精准医疗中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开发。本轮融资由三正健康投资领投,融资资金将被用于推进研发管线临床转化并进一步扩充团队。(创业邦)
奥咨达整理(ceCRO)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