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6下午15:30,由溪山松月艺术馆、墨华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63-94”黄越教授师生作品展在溪山松月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林先生担当学术主持,四川美院查明教授、王世明教授、重庆大学熊显林教授、四川美院马媛媛老师,内江张大千美术学院陈茂华教授以及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
王林教授莅临观展
(左起)熊显林教授、王世明教授莅临观展
本次展览一共展出黄越教授及其研究生作品近四十件,以山水为表象对象,或水墨或青绿,或狂野或严谨,或传统或当代,丰富多样的面貌较为集中的展示了同一师门对于山水画艺术的理解与表达。参展艺术家最早的出生于年,最小的出生于年,两者相距三十一年,是整整一代人的差距,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不同视角与理解,展现的作品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王林教授表示,书院、家谱、师徒制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亟待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研究生教学正是传统师徒制教学的当代形式,应该予以充分重视。本次展览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本,值得研究。这样的展览形式与内容充分体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优秀传统,既师生平等、创作自由。这样的展览活动应该多做,多宣传,产生更好的作用。展览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性,没有司空见惯的s形构图,已经,千篇一律的笔墨程式,这应该是教师的艺术教育理念的体现。
黄越老师的作品特点明显,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用墨,变幻多姿。同学们的作品都有一种丰富性,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新时代,现代化的社会不能仅限于此,而人的主体精神也应该进入当代形态。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是要构建高峰,给人带来自由。当代艺术的主要形式为装置、影像、行为,而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架上绘画,如果思考当下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其思想内核自然也具备当代性。这是艺术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随后,王世明教授,查明教授,熊显林教授分别发表了观展的感受。王世明教授称赞展览的程现的形态不是众星捧月,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查明教授对教学方法与理念表示赞赏,熊显林教授鼓励年轻的艺术家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大家一致对此次展览给予了良好的评价,认为导师把历届研究生聚集一起来办展览的想法非常好,加强了学术的交流和创作的热情,师生作品展是学院教学展的延伸,也画院、美术馆等机构展览的有益补充。黄越教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感谢!认为中国画与书法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以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气韵、章法、线条、韵味等显现出来,这些笔墨语言的内在信息由各种基因组成,保持着中国文化的基本属性。本次展览可以对高校中国画与书法的研究生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案例,以便审视这项工作的得失。希望今后继续举办第二回、第三回,也期待更多的研究生导师带领弟子们来此举办展览。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月底,热爱中国画艺术的朋友们可以到溪山松月艺术馆参观。
黄越老师与部分参展学生合影
序
文化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记录,也是思想的光芒。中国画与书法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以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气韵、章法、线条、韵味等等显现出来,这些笔墨语言的内在信息由各种基因组成,保持着文化基本属性。中国书画艺术讲究师承关系,因为它需要在作品中记录较明确的文化传承基因。教学活动使得文化基因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教学活动由此获得真正的意义。当然,艺术创作核心价值是创造,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们都希冀通过创作达到“澄怀观道”的境界,尤其对于现当代的艺术家来说更为重要,它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的“进化”。对于教师来说核心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到艺术创作的方法,而不是几招立竿见影的绝活,而学生更不应该满足于模仿老师的绘画样式,而是要站在老师的肩上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白石老人早有精辟论断: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已经是公认的规律,但是真正要践行对于师生双方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与学两方面,一是老师愿不愿意教,学生愿不愿意学;二是老师能不能教授清楚,学生能不能领悟。研究生教育带有较强的传统师徒制色彩,它更多的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基因特征。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把握尺度不是易事。
这里展出的主要是我和我历届研究生们的作品。胡宁是我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其作品以彩墨为主,色彩方面的积淀与修养使得画面中的色与墨结合得十分融洽,绝少有笔墨程式的束缚,实为真性情的表现。陈敬把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抹去,改变着观众固有的传统中国画视觉习惯,尽可在线条的游走、纹饰的铺设、质地的刻画中去玩味她的作品。裴靖的作品简洁恬淡,一如她的个性,似秋水般明净。李心生的作品以质朴示人,如果有点技巧都是为着主题服务。刘钎妤的作品弥漫着对藏地的迷恋之情,单纯的笔墨语言与表现对象欲达成有机的契合。栗伟凯的个性敏感多思,他用扑朔迷离的笔调与晕染构筑出深邃的意趣。曹青军的作品无论形式与内容都向着古人靠拢,有与古为徒之意。张良颇好传统经典范式,欲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石利明迷恋田园山水,三年的研究不离对陶渊明悠然淡泊之境的执着追求。邓秋玉的作品带有当代年轻人清新灵异的审美特质,异想天开的造景与自由多彩的设色让人不自觉的畅想一番。王元诚的作品有一种憨与直,无论表现何种对象,它的基因都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冯统彪画画从来不缺少认真二字,因此其作品总有完备的思考印迹,秩序井然是其特色。杨望舒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妙想世界,无论描绘对象与手段技巧都有造成了较大的陌生感,观众被她引入其理想国后往往流连忘返。李嘉拿长于写生,有较强的刻画能力。孙新的作品温润雅致,笃定洗练的语言为画面平添了几许宗教气息。王博性格中有着北方人的刚毅,亦有南方人的灵气,因此画面中总是不缺骨力与巧思。张曦常常沉浸在思接千载的情形之中,奔放不羁的笔墨总是让人随着画面的节奏进入其深远的心境。何季洵的作品图式鲜明,劲道的线条与通透墨色让人神清气爽,满纸古意。杨涛的个性以冷静为特点,故而作品总能给人以整饬的秩序感。万仁杰是学设计出身,因而对于形式语言的探求成了他目前的主要兴趣。闫芳芳的研究方向是书法艺术,其作品不假雕饰,充满青春气息。曾异琴是参展者中唯一的进修生,刚刚学艺的她竟有如此进展委实不易。上述点评乃为师的视角所及,只能是管中窥豹,不知诸位学贤以为如何?
本次展览可以提供几个线索。第一是不同年龄的人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理解。所有参展者最年长的我出生于年,最年轻的出生于年,算起来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相差三十一岁,在人类的文化进程中这只是一瞬,但用其来丈量个体生命的长度已经是而立之年,刚好是一代人之间的差距,出现的变化哪怕只有点滴,都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第二是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作为同一师门出来的学生,既因老师相同而有共性,又因各自秉性的不同而大异其趣,究竟是何种原因为主导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是研究时代思潮对于中国画艺术教学的影响。从这些学生中入学的第一位二〇〇二年算起至今已经有十五个年头,刚好经历中国书画艺术由冷至热的短暂而相对完整周期,学生各自的艺术追求与成果自然就成为研究这一时期高校中国画艺术研究生教学的有效案例。展览尚有学生因故未能参加,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展示的作品不全是大家的代表作,这些都有待下次改进。
中国书画艺术正是在无数代人的传承过程中演绎,不断的重复着基因的传承与进化。古今之间、师生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绝对值得比较与参照,以便解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吾时常叩问自己的研究生教学到底做得如何,无奈常常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不得全貌,学生们也有同感。这里呈现出来,就教于方家,这是我们师生都必须做的功课。
黄越
戊戌初夏于虎溪墨华堂
嘉宾与参展艺术家们合影
展览作品
黄越
黄越《飞云恋翠》69xcm纸本水墨
黄越《傲骨》x68cm水墨宣纸
胡宁
胡宁《彩墨画小品系列》25x35cm纸本水墨
陈敬
陈敬《行走的风景》60xcm绢本设色
裴靖
裴靖《绿水青山》x68cm纸本水墨
李心生
李心生《湘西永顺写生》27x40cm纸本水墨
刘钎妤
刘钎妤《雪域牧歌》46x34cm纸本水墨
刘钎妤《高原积雪》46x34cm纸本水墨
栗伟凯
栗伟凯《回他乡》68x88cm纸本水墨
曹青军
曹青军《条屏山水系列画》x34cm纸本设色
张良
张良《云山集翠》68x34cm纸本水墨
张良《峡谷幽岚》68x34cm纸本水墨
王元城
王元城《哈喽,树》50x50cm纸本水墨
冯统彪
冯统彪《读书台前白云飞》x34cm纸本水墨
石利明
石利明《黔东小景系列之云落屯》70x70cm纸本水墨
石利明《黔东小景响水苑》70x70cm纸本水墨
邓秋玉
邓秋玉《隐游记》92x55cm纸本设色
邓秋玉《隐游记》92x55cm纸本设色
李加拿
李家拿《湖庄晨晓》69x69cm纸本水墨
杨望舒
杨望舒《花朵之蓝》.5x53cm纸本设色
王博
王博《幽局》49x81cm纸本水墨
王博《晚归》49x72cm纸本水墨
张曦
张曦《入菩提道次略影》50X50cm纸本水墨
孙新
孙新《愿为果系列》44x68cm纸本水墨
孙新《愿为果系列》44x68cm纸本水墨
杨涛
杨涛《象外之境》69xcm纸本水墨
何季洵
何季洵《文殊台图》x34cm纸本水墨
何季洵《炼丹台图》x34cm纸本水墨
闫芳芳
闫芳芳《书米万钟楹联》x34cm纸本水墨
万仁杰
万仁杰《川西写生》69Xcm纸本水墨
曾异琴
曾异琴《松窗听涛》34xcm纸本水墨
曾异琴《空山幽居》34xcm纸本水墨
溪山松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