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7日,革命红军后代梁汉平、刘松柏夫妇莅临我校,为我校新一批入团积极分子讲述红军故事,诉说优良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沉淀在人人根骨中的气质,更是社会从“小家”到“大家”的体现。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此次团课,旨在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红色家风,思考我们肩上所担负的时代责任。
团课过程中,两位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又激情燃烧的岁月。战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儿女们却在后方颠沛流离。面对这种情况,我党迅速组建了延安第二保育院,还派了当时机枪营的营长来当院长,和百姓们一起收养、抚育红军战士们的子女。而两位老师的母亲,就是这支队伍里的保教人员。她们坚定着“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马背摇篮”的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创造了动人心魄的奇迹。
母亲在后方几经生死护送革命后代,父亲在前线浴血奋战保卫大好河山。两位老师的父亲都是共产党骨干干部,他们的身影穿梭在长征的队伍中,用坚定的意志抵御各种困难,冲破一道道封锁线。他们穿着磨破了的草鞋行走在坑洼山地上,靠着一颗小小蔓菁和几条皮带解决全队人的饥饿。回忆起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刘松柏老师潸然泪下:“那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七成都是你们这么大的小战士,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没有留下后代,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叫红军。”
配合着革命时期的那段记忆,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几组真实老照片。刘松柏老师讲述结婚照中父亲脚踏草鞋的背后奥秘,而梁汉平老师则通过一张全家福回忆起父亲奔赴战场前的故事。同学们仔细聆听着,为革命先辈的朴实与奉献精神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这种朴实的家风流淌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血液当中,代代相传至今。梁汉平、刘松柏夫妻从青年相识,已共同携手走过四十八个春秋。两人嘴上虽然道着结婚时的艰难不易,面上却尽是幸福温暖的笑容。他们继承了父母亲流传下的家风,一直保持着勤恳朴实的生活习惯与处世态度。梁汉平老师说道:“我保证你活岁!”,而刘松柏老师笑着回答:“你先活岁,我再活岁。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两个年!”其数十年如一日的珍贵感情,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同学们全程目不转睛,安静聆听。时不时地点头感叹,忍不住鼓掌以示尊敬,甚至在两位老师情绪激昂时也湿润了眼眶。演播室内将近一百人的心紧紧相连。团课尾声,同学们向二位老人询问了有关“新时代青年该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继承红色精神”的问题。梁汉平老师慷慨激昂的语气中,充满了对附中学子的期待:“中国仍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是强国一代,如果我们不知道来时的路,也不可能知道未来的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综合,不是一个尖儿。把一种文化捧成一个尖儿,这是国际上普遍的现象,而没能把综合放到最高点。而中华文化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综合,现在没有人强调”,“尊重我们的祖先,尊重我们的文化,这是你们的责任,谢谢你们!”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那么多苦,没有经历过严酷的思想禁锢,一出生就备受宠爱。路走得很顺,我们没有体验过饥饿的感觉,没有过渴望读书却读不了的经历。因而我们对于那种生理及精神上的饥渴,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的。也因此,我们体会不到战争带给我们的危机感和捍卫国家的迫切心情。但是,中国虽已富强,世界仍未和平。我们不应就此懈怠,摈弃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精神。五四青年节刚过,我们深知青年人在新时代扮演着的重要角色。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试想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也可能代表中国站在世界的博弈场上。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让我们居安思危,担起重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优良家风传遍四海!
撰写:北京师大附中团委宣传部马紫怡
北京师大附中团委宣传部文宣处何婧仪
编辑:北京师大附中团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梁思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