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基石策略,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而关于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否用于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然存在争论。医院的余丹青教授于近期召开的学术会议上,针对血小板功能与基因检测能否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展开了深入探讨。
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现在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2.9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心力衰竭万,肺原性心脏病万,风湿性心脏病万,先天性心脏病万,高血压2.7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抗血小板药物发展
对ACS患者而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基石,尽管使用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部分PCI患者中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提示存在对药物反应性的个体差异。
●年代,阿司匹林获批用于ACS的一、二级预防;
●随后便发现阿司匹林应答存在个体差异;
●年氯吡格雷在全球上市,ACS进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代;
●0年开始研究不同治疗反应的原因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出现“药物抵抗”等概念;
●新药研究踊跃,普拉格雷(7年)和替格瑞洛(9年)相继出台;
●年,CYP酶基因多态性等问题热议,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定义提出。
真实世界中VPR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如何仍在探索研究中。诸多研究发现HPR与不良临床事件相关,如心电图ST段抬高、PCI术后6个月事件、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CI术后30天MACE事件、卒中、3个月MACE事件以及死亡率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激活是ACS形成血栓的关键,血小板经过粘附、激活、聚集,促使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粘附在暴露的血管内皮组织下,粘附的血小板被激活,激活的血小板不断聚集,在受损部位聚合成由激活的致血栓性血小板膜构成的块状物。血小板参与ACS病理各个环节,急性发作前,易损性斑块的形成;急性期,斑块破裂,导致形成血栓,血管形成后急性演变;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多个破裂斑块和血栓持续存在,影响ACS长期效果。
血小板反应性可预测PCI术后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ADAPT-DES研究提示,氯吡格雷治疗相关HPR者支架血栓风险增加。但HPR对支架血栓仅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均有限。GRAVITAS研究发现,根据血小板反应调整个体化治疗,未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ADRIE研究证明血小板功能检测不能预测临床事件;TRILOGYACS研究未发现血小板反应与临床终点的发生存在相关性;TRIGGER-PCI研究未发现根据血小板功能调整治疗后改善临床预后;ARCTIC研究未发现血小板功能测定指导的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存在多种影响因素,机制尚未阐明。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CYP)、CYP3A4、CYP3A5、CYP2C19、ABCB1、PON1、COX-1和P2Y12受体等;细胞因素方面,血小板更新加速,肝脏生成抗血小板活性代谢产物过程受到CYP同工酶基线水平及其他细胞内因素影响,P2Y12/P2Y1旁路上调,不依赖于P2Y12受体的血小板信号转导通路;临床因素方面,依从性差、剂量不足、药物吸收不佳、药物相互作用、ACS、糖尿病、肥胖、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能产生影响。
基因多态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在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变化中只占5.2%,对于治疗后高残留血小板聚集,检测敏感性仅45.1%,特异性75%。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与临床结局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仍有很大局限性。每个研究仅采用单一检测方法,样本量小,检测临界值定义存在差异。HPR不应视为血栓事件的诊断标志(例如肌钙蛋白水平是心肌梗死指标之一),而应视为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
基因检测曾一度被认为可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CYP2C19基因多态性。美国FDA9.1-.3多次就氯吡格雷的个体差异发出警告,氯吡格雷代谢不良的ACS或行PCI患者较CYP2C功能正常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可应用基因检测来判断CYP2C基因型,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CYP2C19代谢不良者可考虑换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在中国患者人群中,CYP2C19*2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是0.。一类事件的发生率是1.4%,二类事件的发生率是4.3%。所测的13个SNP位点都与临床事件无关(P>0.05),CYP2C19(*2,*3)和CYP2C19(*2,*3和*17)位点的联合分析也都显示与临床事件无关。对于CYP2C19*2携带者,剂量增加至mg能达到与野生型一致的血小板聚集率。
ARCTIC-GENE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型对临床事件诊断价值不高,目前国外指南对基因检测已经不做推荐。长期以来欧洲指南对血小板功能检测总体推荐度较低,目前国外指南对基因检测已经不做推荐。年专家共识不提倡SCAD患者常规血小板功能测定以调整方案。
总 结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存在多种影响因素,机制尚未阐明,循证证据不统一。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仅限于血栓高风险人群,帮助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期待未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