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out了,VD是维生素or激素还停留

维生素D到底是什么?

在有关维生素D(vitaminD,VD)的国、内外文献中,时常会看到一些作者对维生素D给出如下定义: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偶尔有人将维生素D称为阳光维生素!

众所周知,维生素和激素这两类物质,都是在体机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化学物质。但对它们的基本定义则有明显区别,对人体而言什么是维生素?简言之,人体必需而不能自身合成需外源摄取的一类微量有机化合物;什么是激素?简言之,人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信息传递化学物质,微量即可引起靶细胞产生明显生物效应。很明显,维生素是不能内生只能外供的,而激素则是内生无需外供(正常生理情况下),前者强调其外源性,后者表明其内源性。由此可见,皮肤经阳光照射,使其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D3的事实,清楚表明维生素D3产生的内源性,这是正常人体内获得D3的主要途径,而非依D3含量甚微的一般食物。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需有外因--紫外线,所以不能视其为维生素。毕竟,其前身物7-脱氢胆固醇本身就存在体内。但D3此时又不具备生物活性,所以,也不能视其为激素,是什么?

首先从其来源看,皮肤中产生的D3实际就是一种开环类固醇激素的激素原。既然维生素D不是维生素,那为什么长久以来普遍将其称为维生素?对这种名不符实的现象如何看等?

主要原因有3点:

其一,早在年,当人们已知鱼肝油能治疗佝偻病患儿,但对其中的抗佝偻病因子为何物并不清楚之际,McCollum等首先将这一待发现的物质预先命名为维生素D,因其时维生素A、B、C都已发现。这就是说,早期科学家在探寻抗佝偻病物质时,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主观将其视为人体外源的维生素,并循维生素发现先后顺序而将其命名为维生素D,这是先入为主!

其二,著名德国科学家Windaus等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发现并命名了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并阐明其化学结构,之前他曾命名过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提取物维生素D1,但很快发现该提取物为一混合物,经纯化后弃D1之名将其称为D2。紧接着发现D3并阐明其化学结构加之对其他类固醇的研究成果,并于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年Windaus也把维生素D看成是外源的维生素,这是权威之见!

其三,众所周知,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还有其另一循其源遵其用的名称,即维生素D3又称胆骨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2又称麦角骨化醇(ergocalciferol)。很明显,从中文译文看,两种名字字数相仿,但从英文拼写来看,VitaminD3或VitaminD2要比其另一英文名称节省约50%字符,而且读之简单,又易上口。经笔者统计,在年和年2次国际维生素D专题会议的论文中,使用cholecalciferol和ergocalciferol名称的论文数分别仅占4.4%和5.3%。而近年在有关维生素D论著中,使用该名称的近乎“绝迹”!这是读写之便!

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维生素D代谢、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概念。

深入了解这个与其他经典类固醇内分泌系统既相似但又有其特殊性的“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的本质,对于维生素D到底是什么似应不辩自明!而使用90余年习以为常的“维生素D”之名,虽然名不符实,并有时造成分类的混乱,但在人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这种不符似乎又显得不那么重要,特别是考虑到补充“维生素”较补充“激素”易被人们接受时,谁还会“逆历史而动”呢。因此,了解本质,尊重历史,应用之便,一种开环固醇类、非维生素的维生素D之名似将长久使用下去!

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维生素D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维生素D不仅对人体钙磷代谢和骨质钙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身各组织细胞都有广泛作用,与各种重要疾病均有密切关系;

②过去高估了维生素D的毒性。因此,最近十年来掀起了重新认识和研究维生素D的热潮。各国卫生部门也开始重新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需求量和临床应用剂量。

维生素D(vitaminD,VD)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具有多种作用。它是维生素,但本质上是激素,还可能是细胞因子。因为VD是来源于食物的必需营养物,所以说它是维生素。但它主要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从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然后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发挥作用,所以属于类固醇激素。多年来,人们对其认识还停留在钙磷代谢和骨健康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过去某些文献对中外学术界的误导,导致人们应用VD时如履薄冰,误以为VD毒性很大,很容易引起高血钙、肾结石及器官钙化等严重不良反应。

十多年前,由于血液中VD检测技术的发展,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在美国的居民中居然有半数以上的人VD不足。接着又发现VD不足和许多重要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疾病等具有密切关系。而且VD根本不像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有那么大的毒性。这些报道震惊了医学界,随之在欧美各国掀起了研究VD的热潮。美国出版商Amazon出版了《维生素D革命》一书,VD也得到了“风云营养物”的称号。这促使各国政府开始重新考虑VD的营养卫生需要量和临床应用剂量问题。

VD的来源与生理作用:VD的来源 VD主要有两种形式:VD3和VD2。

VD3主要在紫外线B(UVB,波长~nm,最佳波长~nm)照射皮肤时由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也可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鱼、奶等。植物性食物所含VD极其有限,只有酵母及某些菌类含有的麦角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可形成VD2,随血液循环到全身细胞,发挥激素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其他组织细胞,如免疫细胞、胰腺细胞、乳腺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也可将25[OH]D转变成1,25[OH]D。这些肾外来源的骨化三醇,作用于细胞周围的某一部位,所以按照其作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细胞因子。

VD的生理作用 

在钙磷代谢和骨基质钙化中的作用 VD可以促进钙和磷在肠道的吸收,以及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提高血中钙磷水平,在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在骨基质上进行钙化作用,使骨质坚硬。

 

对其他组织细胞的作用 VD对钙磷代谢和骨质钙化作用虽然重要,但这只是VD生理作用的冰山一角。最近的研究表明,VD受体(VDR)属于核内类固醇/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几乎遍布所有细胞的细胞核,用基因芯片检查在基因组中初步发现有个结合位点,最少可以明显地改变个基因的表达。VDR遍布于心、脑、肝脏、肾脏、骨、泌尿生殖器、甲状旁腺,以及各种免疫细胞中。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缺乏VD与多种疾病有关。由于VDR也存在基因多态性,可以解释个体对VD反应性的差别。

VD与疾病 

流行病学和临床上评估VD情况主要依据血液中25[OH]D的水平。虽然VD活性成分1,25[OH]D,但是现在多数学者认为25[OH]D比1,25[OH]D能够更确切地反映体内VD的情况。所以本文提及的体内VD水平基本上指25[OH]D。在补充VD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主要指VD3。VD2由酵母经紫外线照射制造,有时含量有较大偏差,这是过去误会VD毒性原因之一。VD不足可导致如下疾病。

1.骨质疏松症 

2.肌无力和肌痛 跌跤引起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原因主要有三:骨质疏松症、肌无力、共济失调,这三个因素都与VD缺乏有关。VD缺乏可以明显降低肌力和运动能力。

3.癌症 VD与癌症的关系是最引人







































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xc/14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