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写在前面:
核酸检测、防疫检查、排查消杀…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酷暑之中,夜深之时,总有人默默付出,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
作为鉴别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标准”,核酸检测需求在短时间内暴增。但相比起之前一号难求的情况,此次北京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核酸检测能力和速度都大幅提升。
6月11日以来,北京市对丰台区新发地批发市场等3家市场,周边共28个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并开展核酸检测。
除了筛查近期去过此次疫情的暴发地新发地市场的人员、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人群等,还有一项最新规定是离京人员必须持七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骤然间,核酸检测需求激增。
6月17日,北京在对出现疫情的市场人员、周边小区居民、大数据排查涉疫市场人员、社区敲门行动中报告有关接触史的人以及全市各农贸市场工作人员约35.6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此外,还完成了对大数据筛查的35.5万涉及市场相关人员的检测工作,总计约71万。
大数据筛查结果
除完成71万人的检测外,截至6月20日6时,北京累计核酸采样.7万人。
▍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据悉,目前北京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达到98家,有超过个社区(村)近10万名社区(村)工作者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场,达到全负荷运行。
据了解,目前北京大部分检测点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检测到夜里11点,部分检测点每天采样总量将近份,今后几天还将持续扩大检测能。
其实,北京城市的应急机制这次能应对如此严峻的考验,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的主力军、IDG资本被投华大智造已经把武汉“火眼”实验室的核心检测设备紧急向北京调配,并在本周一(6月15日)晚上到达北京华大医学检验所,主要包括生物安全柜、自动化核酸提取仪,以及用于核酸检测的PCR仪。
在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增加配备检测人员,以及优化检测实验室流程之后,华大智造的设备将把当前每天大约人份的检测通量(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提升到每天人份。
早在1月下旬疫情爆发初期,华大智造就已经投入在抗疫第一线。1月26日,华大智造的DNBSEQ-T7测序系统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程序,成为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抗击疫情的检测产品。当天,华大智造在武汉紧急部署了两台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7。
DNBSEQ-T7在疫情期间具体做了什么?它在收到样本的24小时内,完成了对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测序。这一步对后续快速研制病毒检测试剂盒起到了关键作用。相比年的“非典”,要花费数月才完成对病毒基因组的破译,DNBSEQ-T7做到了对时间成本的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MGISP-及MGISP-,将日检测能力提升至2万以上。传统的、由人工完成的检测流程,弊端非常明显:检测提速受到制约、人员有感染风险。而MGISP-的通量可达到样本/80分钟,一人可同时操作三台,提高了检测速度,并且降低了人员感染风险。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包括华大智造之内的不少公司,都开始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设备出口国外,帮助全球抗击疫情。
从数字上看,防疫物资的日均出口额从4月上旬的约10亿元,增至月底的日均30亿元以上,一个月内增长了超过3倍。到了5月,防疫物资出口再度提速。部分防疫物品上半月的出口量甚至超过了3月、4月的累计出口量。其中,检测试剂盒环比增长最快,5月1日~5月16日出口万人份,是3月、4月累计出口量的1.2倍。
就华大智造来说,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公司将设备、经验与科研技术人员持续不断地向外输入。在韩国、泰国、瑞典等地,华大智造高通量测序仪被用于基因组序列组装、病毒变异监控、疑似患者大规模检测等。
▍后抗疫时代,医疗行业的新征程
因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得今后更多人的目光将投向公共卫生、医疗健康体系,这次疫情也触发了许多关于医疗体系未来投资建设的讨论。
5月28日,华大智造获得由IDG资本领投的10亿美元B轮融资。这个金额创造了历史,是目前中国基因测序领域的最大融资金额。
布局医疗事业就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医疗板块一直是IDG资本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