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返回地球基因突变,如何解决人类

成功实现外层空间探索,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之一。年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由于太空探索不仅让人类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还收获了大量新的资源,所以太空探索就成为了当时美苏两大强国争相发展的项目。仅过了4年,也就是年的时候,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就乘坐着东方1号宇宙飞船呼啸上天,冲出了地球,冲向了太空!同年,美国人也进入了太空,甚至在年,美国人还成功登上了月球,进入21世纪后,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宇航员进入了太空,人类甚至还在太空修建了空间站。

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与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挑战。有科学家曾警告称,太空探索的不断进步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入侵风险,而入侵的并不是外星人,而是来自太空的病毒。有人说太空病毒好像离我们很远,那我们就说个比较贴近现实一点的例子,太空的环境比如失重、噪音、压力等都和地球环境有很大不同,尽管空间站已经建造地尽量贴近地球环境,但我们知道,要和地球环境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你想想,你从生下来就生活在地球上,出去旅个游都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那在太空“出差”的宇航员生病的几率是不是更大呢?这是当然的!

长时间在太空生活甚至会让人体产生“基因突变”的现象。美国宇航员史考特在国际空间站待了天返回地球之后,科学家把他的基因和他基因相同的双胞胎兄弟马克的基因对比后发现,两人的基因相差了7%,史考特的“免疫系统和DNA修复功能”出现了突变。而且太空的特殊环境作用于人体,还会引起许多功能紊乱和疾病,比如空间运动病、减压病、睡眠障碍等。问题来了,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那要是宇航员在太空生病的话怎么办呢?

中国航天医学领域知名专家杜继臣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筹建“医院”这个解决办法。据环球网报道,日前,“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宇航员参与其中。在会上,杜继臣提出了他对“医院”的具体设想。由于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所以医院不医院规范。在杜继臣的设想里,医院应该由检验诊断系统、治疗系统和康复系统构成,检验系统应该是一种便携式、集成式、智能化的医学检验全流程平台,该平台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实现对人体标本的常规、深化、免疫等自动检测和审核。治疗系统和康复系统也应该按照太空实际情况规划,一旦医院落成,那不光能解决航天员的身体问题,说不定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疑难杂症到那时也会迎刃而解。拿癌症来举例,现有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放疗,也就是用高能射线照射癌细胞,使癌细胞死亡,但即使如此,还是会有漏网之鱼逃走,但宇宙中有更为丰富的射线资源,而这些射线中间很可能存在着一种能一举击杀癌细胞的射线!

不过,要在浩渺宇宙中建成这样一个智能化、集成化的医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建造医院需要全球各医学团队的共同努力,需要汇聚全人类的智慧。但人类已经向太空出征,或许我们这辈人见不到,但我们的后代却一定能享受到医院带来的便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xc/111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