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拥趸者松了一口气。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第二大币种,以太坊年初以来涨超%,流通市值占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约12%,与第三名XRP(瑞波币)拉开距离——加密货币世界里的老大比特币年内涨幅也不过近60%。尤其今年7月21日后,以太坊2周时间涨近70%,表现耀眼。
但以太坊仍被一些投资人和KOL认为价值被严重低估。过去几个月,依赖以太坊生态的DeFi项目妖币横生,相对以太坊走出了独立行情,并领涨于以太坊,以太坊在今年8月15日曾突破USD/ETH,随后调整至今。
有一种声音认为,DeFi是第二个ICO。ICO曾将以太坊推上巅峰,但随之而来泡沫破裂,以太坊陷入内忧外患,一度从二号王座上跌落下来。
历史会不会重现?以太坊当前真的被低估了吗?
这篇文章并非要探讨ETH的升值空间,而是试图考察以太坊的生命力,以及在竞争者面前它做了哪些决定——要么剩者为王,要么赢家通吃,这就是近年来大火的“核心资产”的定义。
1以太坊是如何崛起的?在企业的生命周期里,度过三年上升期后就会进入高峰期或者低潮期,拼多多在成立三年后即市了,互联网新贵的涌现诠释了新的互联网速度。以太坊虽不是公司制,但也在三年这个关口迎来第一次转折。
从以太坊市值及市值占比可以看出(如下图),以太坊市值是在年末及年上半年达到巅峰,同时,以太坊市值占比峰值在年6月左右出现,一度逾30%。
(数据来源:QKL)
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ETH的最大需求源自是ICO狂热,按下这一潘多拉魔盒按钮的则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标准ERC20,因此,ICO是以太坊培育出来的一种模式,而之后市场对以太坊进行重估实际上是这种模式已无以为继。
但若将时光倒拨,ICO兴起时能做智能合约的并非只有以太坊。如同今天的DeFi已非创新,当年的智能合约也不是新鲜玩意。除了比特股、NXT,还有合约币(Counterparty)、Rootstock等基于比特币网络创建资产的平台,尤其是合约币,基本复制了以太坊平台结构和智能合约处理技术,并在年年初一度成功打压以太坊,令以太坊一夜间下跌25%。
合约币社区主管ChrisDeRose当时放言以太坊只是概念炒作,智能合约存储成本比传统数据存储更高,而且更关键的是“基于智能合约应用的银行模式与中心化数据服务器非常相似"。ChrisDeRose不认为智能合约有存在必要。
年3月,有一则行情分析这样写道:“在以太坊狂飙的一个月时间里,主力交易所poloniex的在线用户数居然没什么波动,一直在0~之间波动,也就是说根本没什么接盘侠。国内几大比特币交易所,也明确表示不上以太坊。”——即便以太坊在当时已经达到10亿美元市值,规模上已经跨入独角兽俱乐部,但比如国内火币交易所,在当时坚决表示不上架以太坊。
这点出了以太坊尴尬的处境。以太坊在智能合约领域既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智能合约”在当时都不被认为是优势。事实上,以太坊第一版发布前后,市场对于以太坊未来的主要用途还很模糊,甚至将其与物联网、预测市场做关联,这主要是基于以太坊开发者平台属性进行的联想。
年,Vitalik在博文中写道,希望能将“密码学货币2.0”推向货币以外的领域。并且,Vitalik认为新的密码学货币要向取得成功,要么具有价值稳定的特性,要么能成为“通用网关”。同年年底,以太坊才开始提要做“世界计算机”这种说法,以太坊的意图逐渐清晰起来。
由此可以推测,能让普通人便利进行一键发币,不是以太坊的初衷。如今,初创项目要发行自己的资产,除了以太坊,也可以选择EOS、波场、波卡等公链,但ERC20依旧是主要载体,且ERC20代币总价值远远超过ETH总市值。
2为什么还是以太坊?知乎用户“区块链小兵”,同时也区块链结构性金融产品设计师,他认为原因是目前只有以太坊才能发行比较完善的代币,而以太坊又有较好的流动性。
拥有更好的流动性适用于当下的解释,但却不适用于解释以太坊崛起之路。
或许ICO能成为以太坊的机遇崛起有巧合因素在,没人能说得清楚ICO为什么要选择ETH,ERC20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以太坊较之竞争对手,在关键时节点又多做了什么。
3智能合约的诸神之战以太坊是ICO市场孕育出来的,并成为ICO市场成功典范之一。该项目在年ICO的方式募集约3.15万个比特币(当时折合美元约万元),成为当年最大ICO案例之一,但却是在年才跻身前十大加密数字货币之列,此前十大没有它的身影。
(年跻身前10,以太坊一定做了什么)
被视作ICO背后最大的主推手ERC20于年11月份推出。根据以太坊路线图,ERC20诞生之际正好是以太坊从第一阶段边境(Frontier)向第二阶段家园(Homestead)过渡之际,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是协议的改进和交易速度,边境(Frontier)版以太坊事实上已经允许开放人员挖矿,并基于以太坊进行dAPP与工具软件的开发。
ERC20在后来被证明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要15分钟就可以发行资产,可谓“一键发币”。但支持一键发币的不止有以太坊。
以太坊爱好者主编阿剑向巴比特记者表示,“我年加入以太坊爱好者。说起智能合约,比特币协议也可以支持智能合约,只是编程起来比较困难。我想以太坊除了编程上较为符合直觉以外,另一个因素可能是以太坊社区的心态较为开放,或者说激进,更能容纳不同的想法。”
不过事实上,比特股(BTS)在ERC20出现之前进入到2.0版本,2.0版本的比特股增添的功能包括允许用户自定义资产,即“在合规条件下,发行股票、债券及其它代币”,等同于支持在比特币网络上发行资产。
年5月,有一名叫“luckyjiang水手”的用户在巴比特论坛上发布了体验贴,比较了在比特股和以太坊上创建资产的体验:“个人在比特股上创建了新资产:scishares,可以看下。比特股有些功能还是不错,只是还没有应用广泛。以太坊发布新币要懂点编程,我看了半天也发布不了,不知怎么创建。”
这就是说,在这名用户的体验中,当时以太坊发行资产的便利性不如比特股。
比特股在当时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创新存在,先进到当时创立就是打着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旗号,这才是DeFi的鼻祖。但戏剧性的是,在ERC20推出之际,比特股的核心灵魂人物DanielLarimer(以下简称“BM”)出走了。BM出走背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开发团队资金短缺,BM甚至发不出开发人员的工资。
BM先后使用PTS挖矿和天使币(AGS)融资的方式进行自救,但PTS主要被矿工赚走了钱,而AGS捆绑的5亿增发让BM受到社区质疑。AGS其实就是众筹,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以太坊ICO时间,很难说AGS后的ICO项目不是因此有感而发。
比特股理事刘嘉陵在一次采访中指出,AGS出现的时候还没有ICO这个词语,另外,同一时间出现的除了比特股,未来币(NXT)也具有发行资产功能,且支持在链内交易。但ICO仅募集21个比特币(当时折合美元元)的未来币和募集了3.15万个比特币的以太坊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现在比特股和未来币已经是仙股的价格,但在年6月时,比特股回光返照,出现了首个峰值,涨幅高达倍,或许是市场为比特股身为ICO先烈而致敬。
(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
4以太坊的基因与精英内核从结果找原因,以太坊熬死早期的竞争对手,与成功的ICO、相对稳定的团队有密切关联。
这并不是全部,以太坊能够一步步树立起护城河,并在ICO热潮中迅速上升、进一步巩固地位,与其“精英气质”密不可分,这是以太坊成功的基因。
老猫在年时撰文指出,这正是以太坊聪明之处:“以太坊不热衷于在币圈举行活动,获得了万向集团的投资,与专业的审计公司德勤走得很近,甚至连全球最顶尖的十一家银行的R3系统也对以太坊青睐有加,这样的做法在比特币这个以‘颠覆’为主旨的货币理念中,是难以想象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成功的机会更多。”
国内最早的以太坊开发群体兴起于台湾。沛理科技创始人陈品向巴比特记者表示,"当时周围没有太多人知道以太坊,‘TaipeiEthereumMeetup’是一个非常小的团体,会定期举办社群聚会,我认为这对当时的区块链应用开发与技术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年7月,以太坊第一个版本“边境”发布了,时任以太坊COO的StevenTual表示该版本虽然是公开的,但只适合专业人士使用。而同年,巴克莱银行向以太坊伸出了橄榄枝,准备尝试在边境版平台上建立区块链应用。
无从得知以太坊如何争取到巴莱克的青睐,如同大家都知道金融资讯服务商Bloomberg在获得了第一个大客户美林证券的订单后,才有了现在的金融资讯巨头Bloomberg,却没人知道这笔大订单具体的获得过程、对象为什么是美林证券。
考察以太坊创始团队的背景,大多并非草根出身,其中,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兼ConsenSys创始人JosephLubin曾担任高盛私人财富管理技术部副总裁。
以太坊团队经过努力和线下布道,双线并进。一方面,以太坊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吸引了包括高盛和摩根大通等顶尖投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