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关于科学传播这些点你得

10月7日,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女性科学家获奖。因为她们发现了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双链断裂策略CRISPR/Cas9,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高精度地改变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助力新的癌症疗法。

而上一次“基因编辑”进入我们的视野还是年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也从那之后基因编辑这四个字被我们熟知,然而我们更了解的是基因编辑婴儿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媒体也是持批评的态度,也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绝大部分人对基因编辑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所以在看到法国科学家因为“基因编辑”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大部分人是感到疑惑的。怎么才能打消我们的疑惑呢?关键就在于“科学传播”。

考研真题链接

1.名词解释:科学传播(复旦大学学硕)

2.社交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可行路径(安徽大学专硕)

一、科学传播的概念

1.我国学者对科学传播的定义与看法

潘教峰(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

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曾国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曾指出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看成是同等重要的。把传播概念的理解大大扩大了,把它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雷绮虹(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讲,科普或是科学传播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科技传播。二是国际上常说的公众科技传播的概念。三是产业技术转移方面的科技转播,这个作用也确实是非常大的。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wh/100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