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说一个故事。
前几天,我收到好朋友各色创始人郭博士的信息,她给我发了一张图表,我一眼描过去,全是我最熟悉的两个字:「孤独」。
她跟我解释了这个表:在各色DNA收到的几千份来自不同年龄段的数据调查里,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源几乎都是「孤独」和「择偶」。远超工作和财务带给人的压力。
即使是已经组建家庭的70后和80后,也是如此。
她说这个调查结果应该让我知道。因为我现在的创业项目就叫做:「人类孤独拯救计划」。
三年过去了,她还在收集数据研究各种人类行为,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们是年的冬天认识的。我之前写过,我在北京90%以上的朋友,都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她也是这90%之一。
那一年我27岁,经营着几家蛋糕店,业余时间炒炒股,过着看似悠闲实际极度空虚的日子。接下来的人生我要做什么,是我最想知道的事情。
我时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时而觉得自己是一个精神病。比如我当时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
「毫无疑问,人类只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AI,那为什么要赋予我们如此强烈的自我意识?生活明明只是一场连着一场的骗局,作为一个识破了造物主手段的智慧机器人,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像其他人一样,周而复始地度过荒唐的一生,还是说,有可能反向破译内置程序,找到一些其他的答案?」
就在那时候,我接到了各色DNA的内测邀请。郭博士告诉我,DNA测试可能会告诉我关于自己的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是性格和喜好。但这种测试现在还没那么准,所以他们需要一些「小白鼠」用户来贡献数据,帮助她们把产品做出来。
这个产品实在是太TM酷了。我积极踊跃成为了各色的第一批小白鼠。我还在各色办公室里,当场打开PPT,写了一句文案:人要重新认识自己两次,一次是照镜子,一次是测基因。
各色的研发过程比我想象中还要久,一年后,我才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就像第一次从镜子看到自己的样子。
(图中是年各色报告的样子)
(我最新的报告)
基因说我「回避刺激」
在各色的解释里,回避刺激是一种对不确定和危险逃避的心理倾向。好听点叫理性,难听点叫胆小。我的基因检测结果是:我是最可能回避风险的类型。这件事受遗传的影响是60%。
所以你可以想象,看到这个结果时我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受。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刚决定把大部分的积蓄和99%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坑——互联网创业的社交方向。
我其实已经跟这个特质较劲很久了。
第一次意识到人跟人之间风险偏好存在差异,是我20岁去游乐场的时候。看着高耸入云的过山车,我觉得自己的三观要被颠覆了:为什么有人愿意排队花钱去承受这个折磨?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跳伞和蹦极的照片时,我也怀疑他们精神健康有问题。
除了坚决不参与任何滑雪行为之外,我的Nottodolist还在不断的完善,比如卡丁车,德州电锯狂和坐Tesla的前排。
作为一个从小学学棋,拥有标准象棋思维的「聪明人」,我一度只相信精确计算获得的确定答案。
第一次玩德州扑克,我输的一塌糊涂。
在美国读金融和创业学的时候,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教授们津津乐道的那些基金大佬和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在创业学的考试中拿到A,来实现他们的成功。
当我今天终于决定要做一款社交APP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想的,却是年某天,我在美国用Skype给国内朋友打的第一通网络电话。
那天我刚用上4G网络,清晰的声音从国内传到大洋彼岸,我激动的跟朋友说,不但IP电话卡这个东西即将成为历史,电话号码很可能都将被淘汰掉,别买新MP3了,以后听歌都不用上某度上去下载了。大众点评是上市公司吗赶紧买点它股票呀这玩意带定位的至少比网站厉害10倍。我还畅想了一个酒吧交友的社交App,来解决自己每次去酒吧不会跳舞也不会搭讪的历史难题。
所以,打完电话后我实际做了什么呢,我什么都没做。
看到我的基因检测结果,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经常胡思乱想的年轻人,我之所以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痛苦,主要矛盾就是无法自恰:一方面,我有着异常冲动而激烈的情感,另一面,我又极度理性地回避风险,追求客观事实。
过去30年的人生,每一个关键的决策节点上,因为我过度的追求确定性,做出来都是些细微琐碎的优化型工作,以至于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大的趋势。相反的,几次超额收益,都是来自于做了自己正常情况下完全不敢做的事情。
回避刺激这个基因标签,深深刺痛了我。这是我的「隐疾」。我一直在跟本能对抗,用「理性」逼迫自己更「不理性」一些。
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的人。
在普通人眼里,世界是静态的,即一切事物必须永远保持在他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的状态,才是合理的。强者恒强,老实人永远老实,麦当劳生意永远好,美利坚的民主制是永恒的灯塔之光,刘亦菲永远没演技,屌丝永远没朋友。
但实际上,世界本身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进化服务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了产生变化,而非不变。
即使是身体内最稳定的DNA,也记录几万年时光里,祖先走出非洲的进化祖籍:战胜疾病,变得更强壮,更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以及最重要的,有更聪明的头脑。
基因检测不是一份命运的审判,而是「原来我需要发挥的是这些,需要克服的是这些」。
认识自己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重塑你的人生。
基因说我「比较专注」
专注力,就是DNA赐给我的天赋。在注意力上,基因的影响大概是70%。
从金融,餐饮,再到互联网,近八年的时间,我从事过三个行业,不断面对陌生领域。虽然我时常恐惧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从没恐惧过学习新专业知识。
我小时候学棋的时候就是如此。在同龄人坐在棋盘边大多数东张西望希望赶紧下课的时候,我可以保持极为少见的专注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丝毫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我发现,这是让我快速学习新技能的「秘诀」。甚至哪怕是我完全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也很快就可以钻研的比别人更加透彻。
因为意识到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我会在必要的时候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