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晨读晨读君:菠菜
不管是面试还是申论,最能打动考官的永远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很多小伙伴期望用“金句”打造自己的答案,却经常遭遇“开口忘词”“提笔忘句”的尴尬。其实所谓的“金句”,在精不在多,从为数不多的热点中提炼最精华的东西就行,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每个热点准备几句即可,方便答题从脑子里调阅。因为只有最触动你内心的、你认为闪光的东西,才能真正化为你的干货。
“金句”从哪里来?如果把“金句”比作鱼,那么我们平时阅读的精彩文章无疑是一个个鱼塘。每日晨读就是帮助大家去整理总结这些文章中的干货、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最新颖的观点、最优美的语句“读”给你听,捕捞到属于自己的鱼儿!
PS:正文(正文中红色文字为原因,蓝色为对策,加粗的为金句)
“基因剪刀”引入临床,更需穿上安全服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只有未雨绸缪,让制度设计匹配技术发展的速度,科技才能始终朝着良善的方向进步。
“复活”灭绝物种、消除致病基因……这不是拍科幻电影,而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实现的愿景。不久前,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引入临床治疗,被《自然》杂志列为年值得期待的科学事件之一。“在基因测序帮助下,科学家有望深入了解那些影响癌细胞生长的基因。”这让不少绝症患者看到了病愈的希望。
基因编辑技术,通常被称为“基因剪刀”。借助这把神奇的“剪刀”,人们可以像编辑文字一样,修改承载了主要遗传物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链编码,从而改变遗传性状。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生活,从认知生命到治疗因基因缺陷引发的疾病,基因编辑技术将帮助人类实现“完美人体”,为生命健康领域探索的持续突破奠定重要基础。
基因编辑技术创造科技红利,然而其背后也隐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去年8月,美国、韩国等国科学家合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编辑了人类胚胎中的基因,修复了导致严重疾病的DNA。虽然实验所用的是丢弃胚胎,本身不能存活,但有人担心,如果基因编辑工具将来用于能够成长的胚胎,是否会导致“定制婴儿”等伦理困境?此外,当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仍不成熟,又该如何避免脱靶效应,尽可能保障临床试验、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虽说技术是中性的,可如果没有相关规则、政策的指引与护佑,技术就有可能拐入灰色地带甚至误入歧途,所带来的影响也必将是灾难性的。
正因此,科学界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非常谨慎。“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早在年,全球基因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就此问题已达成共识。目前,全世界有近20个国家立法明确禁止改造生殖细胞的基因。在怎么开展研究的问题上明确尺度与界限,凸显出学界对技术可能引发风险的
40年前,全球第一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之时,曾引发巨大争议。反对者认为,“体外受精”有违人类的自然生殖,可能会创造出畸形人。如今,虽然质疑的声音不绝,但不可否认的是,试管婴儿给很多无法正常孕育后代的家庭送去欢乐。多年的跟踪研究也表明,通过这项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科技认知的节点,是未来应用的起点,给先进技术划定禁区,绝不是要把这扇窗完全关上,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通风”。以理性的态度、长远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技术必将回馈人类更多福利与惊喜。.
金句:
1、虽说技术是中性的,可如果没有相关规则、政策的指引与护佑,技术就有可能拐入灰色地带甚至误入歧途,所带来的影响也必将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