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传1孟德尔的修道院

托马斯修道院原来是一处供女性修行的场所。奥古斯丁派修士从中世纪开始就在此居住,当然他们更怀恋在布尔诺(捷克语称为Brno,德语称为Brünn)养尊处优的日子。年,修士们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EmperorJosephⅡ)的宠爱,直接颁布法令将修士们扫地出门,全部被赶到布尔诺老城区的山脚下,而令他们倍感羞辱的是,这些狭小的陋室原本是为女性准备的宿舍。所幸这里有一处别有洞天的长方形花园,修士们可以在绿树的树荫下沿着石阶铺就的小路散步与冥想。

修士们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并且开始改造升级。他们在二楼重建了与自修室相通的图书馆,里面不仅配齐了松木书桌与台灯,还有近万本数量不断增长的藏书,其中包括自然史、地理学以及天文学的最新进展(幸运的是,奥古斯丁派认为宗教与大多数科学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他们实际上将科学看作维护世界神圣秩序的另外一种圣约)。

年10月,修道院来了一位西里西亚小伙子,大家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在家乡务农。他看上去个头不高且体形偏胖,不苟言笑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小伙子自称对信仰不感兴趣,可是对知识却充满了渴望,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并且是位天生的园艺家。修道院为他提供了栖身之地和读书学习的场所。年8月6日,他被任命为神父。他原来的教名是约翰(Johann),但是修士们将它改为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

对于这位涉世不深的年轻神父来说,他很快就适应了修道院平淡无奇的日子。

年,孟德尔在布尔诺神学院参加了神学、历史与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而上述内容都是修道院教育的一部分。年轻时代的孟德尔乏善可陈,没有人会想到他能在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孟德尔为人温和恭顺,做事循规蹈矩且单调乏味,这些性格特点令他在这群默守清规戒律的修道士中并未显得与众不同。

从年夏季开始,孟德尔开始在布尔诺做教区神父。但是据大家反映,他的表现极其糟糕。为了摆脱这种窘境,孟德尔在当年晚些时候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申请去茨纳伊姆高中教授数学、自然科学与基础希腊语。当得知他并非教师科班出身后,校方要求他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格考试才能教授高中课程。

年8月16日,考官针对自然科学领域对孟德尔进行了提问。然而,生物学知识匮乏又成了他的致命短板。当考官要求孟德尔对哺乳动物进行描述和分类时,他在匆忙之间自编了一套漏洞百出的分类系统,不仅忘记了位于最上层的“界”,而且还杜撰出某些莫名其妙的分类,并且把毫不相关的袋鼠和海狸以及猪和大象相提并论。某位考官在评语中写道:“申请人似乎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他毫不顾忌系统命名法的规则,只会用德语口语称呼那些动物的名字。”这一次,孟德尔又是铩羽而归。

同年8月,孟德尔带着自己的考试结果返回了布尔诺。考官的结论十分明确:如果孟德尔还想从事教学工作,那么他必须要恶补自然科学知识,但是通过在修道院图书馆或者围墙花园内的自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年冬季,孟德尔登上开往维也纳的列车开始了大学生活。从此,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且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从布尔诺到维也纳的夜车行驶在荒芜的大地上。尽管这段旅程只有90英里,但是孟德尔在路上却花了4个小时。当他于清晨抵达目的地时,仿佛自睡梦中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维也纳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孟德尔住在茵瓦丽德大街的破旧公寓里,几英里以外就是这位年轻人在布尔诺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他即将在这里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洗礼。当时的物理课由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教授主讲,孟德尔将他视为学术上的良师和崇拜的偶像。年,多普勒39岁,他运用数学推理指出声波(或光波)的频率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因观察者的位置与速度变化而此消彼长。当波源向观察者接近时声波将被压缩,此时表现为音调变高,而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音调将出现下降。质疑者曾经嘲笑:来自同一光源的光线怎么可能因观察者变化而表现为不同颜色呢?年,多普勒邀请了一支乐队在火车上进行小号演奏,他叮嘱这些乐手在火车加速中要保持音调平稳。那些在月台上的听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乐队演奏音调随着火车进站变高,而当火车离去时音调逐渐下降。

尽管上述现象有悖于普通观察者或者听众的直觉,但是多普勒坚信声光的传播必定符合某种自然规律。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你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纷繁复杂的现象都是自然规律高度集成的结果。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我们才可以仅凭直觉与感知来了解这些自然规律。当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人工实验来说明某个复杂问题,例如多普勒邀请乐队在火车上演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而这些方法对于理解与说明某些规律十分重要。

多普勒进行的实验与演示既让孟德尔感到着迷又令他陷入困惑。对于孟德尔来说,生物学才是他主修的专业,但是这门学科看起来就像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从组织结构上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表面上看,它涵盖的内容五花八门,其范围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时分类学在生物学理论中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巧妙的设计将所有生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和种来进行分类。18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Linnaeus)创建的生物命名法为分类学奠定了基础,那时它还只是用于形态描述而并非机制研究。换言之,虽然这种系统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但是并未归纳出分类学的逻辑规律。生物学家可能要问,为什么要将生物按照这种方式分类?物种保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大象不会变成猪而袋鼠也不会变成海狸?遗传学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遗传性状可以保持不变?

悉达多·穆克吉

赞赏

长按







































精准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怎么治疗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29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