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萱 庄蕾 薛庆生 罗艳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医院麻醉科(杨笑萱、庄蕾、薛庆生、罗艳、于布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38(05):-.
DOI:10./cma.j.issn.-..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1385)
REVIEWARTICLES
记忆的形成有赖于被学习激活的神经网络突触连接的变化。目前认为其分子机制为受体激活、突触-胞核信号转导、靶基因激活、蛋白质合成等一系列事件。在此过程中,即刻早期基因(theimmediateearlygenes,IEGs)是神经元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最先表达的一组基因,它可以编码转录因子,从而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家族的成员按功能不同分为调节基因[如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theearlygrowthresponsegene-1,Egr-1)、c-fos等]和效应器基因[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Arc等]。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Egr在脑内的表达与神经元的活动密切相关,可以在晚期长时程增强中被激活,是参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长期记忆形成、巩固、再巩固等过程的关键分子。Egr基因可编码4种转录因子,分别为Egr-1、Egr-2、Egr-3和Egr-4。目前对Egr-1(又称为Zif、Krox-24、NGFI-A、TIS8等)的研究较为透彻,Cheval等指出,Egr-1活性依赖性的调节,对于海马中突触可塑性的建立和几种不同记忆的巩固、再巩固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就转录因子Egr-1的结构特点,蛋白分布、表达以及其对学习记忆不同阶段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阐述。
EGR-1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Egr-1基因普遍存在于从酵母到人的真核细胞基因库中,位于人的第5对染色体,编码3.3kb的成熟mRNA,其翻译产物EGR-1蛋白由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分为3个区域:①N-末端含个氨基酸残基,主要为丝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这可能是磷酸化位点,调控着EGR-1的活性;②C-末端含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大多数脯氨酸形成二级结构,可能与配基的激活有关;③中心区域由3个重复的含28~30个氨基酸残基的单元相连而构成,含有锌指结构,与其对DNA的黏附性有关。
哺乳动物的EGR-1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在新皮质、海马、杏仁核、初级嗅觉皮质、纹状体、丘脑和小脑皮质中的表达最为丰富。在新皮质中,EGR-1主要集中于Ⅳ和Ⅵ层。在海马中Egr-1则集中于CA1,其次为CA2至CA4,在齿状回(dentategyrus,DG)中的表达甚少。
Egr-1介导的学习记忆信号通路
EGR-1参与学习记忆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Worley等发现大脑新皮质中Egr-1的基础表达量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活性密切相关,提示生理性刺激引起的突触活动可能参与维持Egr-1的表达。随后又有研究显示,参与调控突触可塑性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和L-型电压敏性高钙通道的激活也会引起Egr-1表达量的增加。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已证实癫痫样活动、心理应激和包括缺血缺氧、神经横断、神经退行性病变、凋亡等在内的脑损伤等多种因素,均可激活神经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通过不同的第二信使途径,结合Egr-1启动子上的转录因子Elk-1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序列(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CREB),激活Egr-1的表达(图1)。
图1 不同刺激因素激活Egr-1表达的信号通路示意图
注:cAMP:环磷酸腺苷;PKA:蛋白激酶A;PKC:蛋白激酶C;CaMK:Ca2+/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Trk: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Ras:小分子量G蛋白的一个亚族;Rap1:Ras相关蛋白1;GRB: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SOS:鸟苷酸交换因子基因;MAK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MEK:MAPK/ERK激酶;RSK:核糖体S6激酶;CREB: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mGluR:代谢性谷氨酸受体;DAG:甘油二酯;IP3:肌醇三磷酸;Akt:蛋白激酶B;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Egr-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转录因子Egr-1的上调,会引起其下游基因的表达量增加,那么,会被它激活的下游因子有哪些,其中又有哪些分子在学习记忆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呢?James等通过激活海马神经元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上调其中的Egr-1表达后,发现有种基因的表达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部分与信号转导、突触形成、免疫反应等有关,此外,还包括一系列转录因子,包括Egr-1自身。尽管这种基因中,绝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是增加的,但也有3个编码蛋白酶体的基因表达是下降的,提示除了通过上调基因表达来增强学习记外,海马中的Egr-1还有可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减少蛋白质的降解,从而通过突触后机制参与突触可塑性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