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现代汉语词典》页解释为: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太对,只说对了一半。
人们常说的懂事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懂得别人的想法,二是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事。
这个别人一般都是指父母,懂事的人都是孩子。
懂事差不多是中国人对孩子 的夸奖,是父母最欣慰的孩子的品质。
这个词不怎么用在成年人身上,成年人用一个近义词“会来事儿”,带点贬义。
这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1、
小米今年5岁,上幼儿园,是个极其懂事的孩子。不调皮不捣蛋,听老师的话,照顾其他小朋友,照顾老师。
对,就是照顾老师,照顾每一个人,当你走到门口时,他会帮你把门打开,等你过去再把门轻轻关上。
总之,他会感知到别人的需要,去满足它。
懂事的让人心痛。
像小米这样小就这么懂事的孩子当然是少数,但是懂事的孩子 不是一个小数字。
人的发育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不到一定的年龄发育不出相应的功能。
就像是古人总结的“三翻六坐八爬”,哪一个阶段说哪一个阶段的事,你不可能让孩子一生下来就到处跑。
不只是身体,认知也是一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发展心理学用实验,揭示出人是怎样一步步变得懂事的。
罗伯特赛尔曼通过儿童对人际关系的两难困境做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调查详情附在后面)。
懂事是需要能力的,一个孩子要到12~15岁才会发展出能力来理解他人,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那是15岁以后的事。
6岁以前的孩子完全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他们以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听话懂事的孩子是怎么发展出懂事的能力,又付出了哪些代价呢?
2、
懂事源于恐惧和绝望。
小丽今年8岁,自从被生气的妈妈扔在陌生的大街上一次以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自己洗内衣袜子,收拾自己的东西,干什么也不用妈妈操心了,只是夜里经常做噩梦。
因为恐惧,小丽一下子变懂事了。因为绝望,她相信如果不懂事的后果就是被抛弃,对于小孩子意味着活不下来。
这一招太好使,所有的家长都会用。
小孩子不听话,我骂,我打,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就是要让孩子害怕,越害怕越听话,越绝望越相信。
害怕的孩子,感觉到强烈的不安全,为了活下去,他迅速进化,很快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于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是有得必有失,看看这个懂事是什么换来的。
代价一:懂事的孩子专注力差。
因为感到不安全,孩子会始终把自己的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中,一有风吹草动,就能立即做出反应,就像是野生的兔子,随时准备逃走。
而专注和学习成就的相关性不需要解释。
居里夫人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时,因为太入神,姐姐们用椅子在她周围搭起一座小房子把她围在里面,她竟然不知道。
这对于一个丧失安全感的人, 是天方夜谭。
代价二:自我意识差。
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负责感知自我,包括“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内测前额叶皮质、脑岛和眼眶前额叶皮质”。
这部分负责感觉自己在那儿,自己的情绪,身体感觉,协调情绪和思维。
长期处于恐惧中的孩子会关闭自己大脑的这部分功能,缓解那些难以忍受的感受和情感。
悲剧的结果是,不再有可怕的感觉,也失去了生命力。
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你问他喜欢什么,他就傻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我喜欢什么呢?”。
代价三:生命的透支!
这个有点恐怖。
小白鼠实验表明,从出生就给于电击、噪声等刺激,让它觉得不安全的小白鼠,会迅速发育,成长出生存能力。
但是性成熟期会比普通小白鼠早十分之一左右。
调查数据也表明,受到长期虐待的儿童,性成熟期比普通儿童早一年到一年半。
而哺乳动物的寿命基本上是性成熟期的固定倍数。
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懂事。
更恐怖的代价四:创伤代际遗传。
当基因检测技术出现后,有一门学科叫做“表证遗传学”。
研究发现,基因不是固定不变的,生活事件诱发的生化信息,通过让 基团添加到特意的基因片段上,让基因得到表达或不表达。
虽然没有改变基因的基本结构,但某些 化是可以遗传的。我们的基因里就记载着祖宗十八代的各种信息。
这种基因的修改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
麦吉尔大学的麦克明尼(MichaelMeaney)研究发现,刚出生12小时以内的大鼠,受妈妈舔舐和梳理的程度会 性的影响他们的大脑对压力的化学反应,以及修改多达上千个的基因的配置。
受到舔舐更多的新生大鼠更勇敢,一生都冷静沉着,学习能力更强,在对啮齿类动物关键的技能,找到迷宫出口上表现更好。
要知道,你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但影响孩子的一生,还会传宗接代,你会怎么做呢?
3、
附:罗伯特赛尔曼的调查:
荷妮是个8岁的女孩,喜欢爬树。她是这一带的爬树高手。一天在她爬树的时候从高高的树上摔了下来,所幸没有受伤,但这让她父亲看见了。他非常不安,让荷妮保证以后不再爬树。荷妮答应了。后来,荷妮和朋友遇见了肖恩。肖恩的小猫被困在树上下不来了,再不救小猫它就会摔下来。只有荷妮能爬上树去就小猫,但是她想到了对父亲的承诺。
问题来了:
荷妮知道肖恩担心小猫吗?荷妮认为要是她父亲发现她爬树后会怎么做?你会如何?
从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塞尔曼认为可以将角色采择的发展划分出阶段。
塞尔曼的社会知觉采择阶段
角色采择的阶段
对“荷妮”两难问题的典型反应
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大约3~6岁)除了自己观点儿童无法认识到其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荷妮的想法,其他人都会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荷妮会去救小猫。当问及她的父亲对此会有神马反应时,这些小孩认为他会“很高兴,因为他喜欢小猫”。换言之,这些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荷妮和她父亲也会喜欢小猫。
1.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有所不同,但他们认为这只是因为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同。
当问及荷妮的父亲是否会因为爬树而生气时,儿童会说:“要是不知道她爬树的原因,他会生气的,但是要是知道了原因,他会理解的。”
2.自我反思的角色采择(8~10岁)儿童知道就算他们获得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仍然会有冲突。他们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他们还无法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当问及荷妮是否会爬树的时候,儿童会说:“会。她知道她的父亲会理解她的行为。”这里儿童
周延铁赞赏
人赞赏